王强:AI大模型加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化
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 AI 大模型的加持下,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为更多应用场景的落地提供了可能。近日,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王强在接受《企业家》杂志记者专访时表
示,人形机器人要实现商业化落地,还需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发力。此外,他还强调了人形机器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伦理、技术标准等挑战,呼吁行业内外共同协作,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与AI大模型融合
《企业家》:AI 大模型的加持,对人形机器人有怎样的影响?
王强: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人形机器人的企业越来越多,部分企业的产品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和交付,最早的应用场景出现在商用服务和汽车制造车间。优必选是国内第一个上市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宇树、傅利叶、逐际动力、小米等也纷纷发布新产品和新的应用场景。
当前,我国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投入已经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人形机器人优秀企业频频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未来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特别是随着新能源汽车以及养老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国内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进步将会日新月。
人形机器人本身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美英等国即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我国也在双足步行机器人以及灵巧手方面开展了很多的工作。但初期主要是完成型态和动作的仿人功能,在智能化特别是交互方面的智能化程度还比较低。再加上功能单一和成本高企等因素,一直难以落地应用。
伴随AI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有望走进千家万户。AI大模型对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智慧化起到关键的作用,未来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可以帮助人形机器人更好地在场景落地。但是这也需要一个过程,机器人的场景落地往往涉及到比技术更多层面的一些因素,比如经济性、通用性、刚需性等。人形机器人和AI大模型今后应该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我非常看好其共同发展的前景。
《企业家》:人形机器人未来将如何突破?
王强:国内外很多机构都对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和市场规模做过分析研究,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超千亿美元。但是当前情况下,大多数的人形机器人还是在用资本的钱来做场景验证,要真正进入广泛应用,一定需要规模化的市场需求来推动,单靠资本或政府政策支持还是很难做到的。生产企业除了要在运动控制、续航能力、智能感知和智能决策等关键技术方面持续努力实现突破外,还需要考虑产业链的配套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用户对人形机器人的认知和接受度、建立企业、行业标准等因素。
另外,人形机器人作为一种现代化高科技产品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了解这些新产品,也抱有非常多的期待。但基于成本因素和需求的分散性,目前人形机器人还是主要出现在工业或商业场所,和普通大众有一定的距离,人们还无法通过广泛体验来建立对人形机器人的准确认知。事实上,工业机器人的普及也经历过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和工业机器人的区别是,人形机器人更加偏向服务属性。企业需要研究终端客户在购买此类产品和服务时,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这里面可能有非常多的影响因素,但是关键问题是人形机器人能否给使用者提供“不可抗拒”的价值,可以是经济性的、社会性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
《企业家》:人形机器人通用之路还有哪些问题,您认为如何解决它?
王强:任何行业要取得持续发展,都离不开整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目前人形机器人只能说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说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于何时能够形成整个行业的正向商业回报,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目前行业遇到的挑战更多的应该还是在技术成熟度上,或者说在某些特定场景下人形机器人能否适应的问题。单一功能的产品无论是设计还是优化改进,都比较容易。但是进入到通用人形机器人层面,各种需求的复杂性问题叠加,对于研发和工程师团队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而且由于产品使用量有限,产品在可靠性方面还未能经过充分有效验证。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面对售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值得注意。
机器人的应用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伦理。我们当前还没有非常成熟的一套体系,来支持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普及,这方面的难度甚至不亚于某些技术的突破。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各方面的需求。这个时候非常需要人形机器人的相关参与单位,共同来面对,应尽早搭建公共研究和服务的平台,也需要在技术标准、伦理规范等方面达成一些行业共识。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中,也对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给予了指导,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加强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
商业化落地是关键
《企业家》:人形机器人落地关键是什么?
王强:企业遇到的共性问题应该还是技术难度、制造成本和商业落地这三个方面。人形机器人的复杂性,注定了其技术的极高难度和结构的独特性。集成这些先进技术和高端硬件所需的成本自然也是非常高昂,而要运行高智能的算法也需要非常非常庞大的计算系统加以支持,这些也都制约着商业场景的落地。目前来讲,整个产业链的水平都还未达到相匹配的水平。
如果抛开专利保护的角度来说,我们更倾向于全行业开放式合作发展。如果人形机器人能够拆分成汽车的产业框架方式,想必各个部分的产业化水平都会得到快速的发展。现在的人形机器人研制相对还是有些封闭的,可以想象每家企业都要独立去攻克这其中的层层难题,
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大模型的发展应用,在一些底层平台上提高人形机器人面向各种复杂场景的适应能力,从而减少技术迁移的成本。
《企业家》: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趋势是怎样的,会在哪个领域最先实现应用?
王强: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持续发生变化,对中国来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结构变化趋势日趋明显。人形机器人已被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 列入最值得关注的机器人发展方向之一,微软、英特尔、英伟达等国际国际巨头也纷纷下场参与。可见,人形机器人已经引起了全球科技企业的高度重视,甚至也被视为各国科技竞争开辟的新战场。
人形机器人集中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型材料等诸多先进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可以为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提供具身智能的载体。因此,我认为人形机器人应该会率先在智能制造领域获得应用和发展,我们也看到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在他们的工厂上岗作业,这是很值得期待的。
此外,中国老龄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如何积极主动地进行老龄化应对,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命题。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有“人”来协助照顾老人。老人也希望在有陪伴的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智能化体验和提高老年生活的质量。对于患有疾病或者残疾的老人来说,专业的陪护显得非常必要和刚需。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人形机器人在养老、助老服务方面的技术性和经济性问题,我认为未来养老会是人形机器人非常巨大的一个应用市场。
《企业家》:面对以上趋势,您建议企业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王强: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或者是养老助老场景下的应用,相较于一般工业机器人或协作机器人来说,在环境感知和自我学习能力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人形机器人除了在运动协调性、平衡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外,在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方面也需要加强研究。
人机交互过程中,安全是前提。因此,面向人机交互的安全技术研究,也显得非常有必要。目前在这方面的规范标准还不多,需要企业不断结合实践进行提升。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机器人这个产业基础,当前我们在机器人产业链的成熟度、创新性和自主性方面还有不少的困难。人形机器人企业更应该重视基础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尤其是在核心零部件方面要及早布局,今后的竞争还是会发展到全产业链的竞争。当然,现阶段更多的是需要共同培育,把制造成本进一步降低,才能在前面提到的两个场景中赢得先机。
当前阶段,大家都处于起步状态,差别不大,包括我们和国际同行之间也会各有优势。未来大家都有机会,但终究主导者只会是少数。首先,企业还是要眼睛紧盯市场,先找到一个适合的场景快速落地,在需求应用中形成人形机器人的竞争差异。其次,要加强对整个行业产业链的关注和投入,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形成集群和生态效应,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最终,还是要注重人才的聚集和产品的持续创新,形成属于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创新体系。
另外,企业最应该做的还是脚踏实地,在明确了具体细分领域和终端客户群的情况下,扎实做好产品研发和服务,做好人才储备和培养。发展人形机器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好用足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加强练内功,做好迎接行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准备。
上一信息:协会三届二次会员大会顺利召开
下一信息: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专家库首批名单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