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3日,应勇市长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上海将抓住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实施“智能上海”行动,在生产经营、健康管理、食品安全等领域推进一批应用示范项目,让人工智能更广泛、更深入地走进企业、走入家庭、走向社会。
继一年前“人工智能”在全国“两会”上火爆后,今年上海“两会”再次成为亮点。
开年伊始,上海就有两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活动引起关注——
2018年1月19日上海市经信委和上海市机器人协会等指导的“睿慕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开发者大会”在上海召开,300余位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专家与企业汇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将开启机器人发展的无限未来。上海市经信委领导在发言中指出,上海将进一步发挥数据资源丰富、应用领域广泛、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立足国际视野,全面实施“智能上海(AI@SH)”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应用驱动、科技引领、产业协同、生态培育、人才集聚的“6+6+3+6”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体系。2020年,本市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千亿元,基本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2018年1月23日国家信息通信研究院、上海市经信委等主办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推进会”在上海召开。工信部有关领导在会上指出,到2020年,国家要在重点产品、基础能力、融合应用和体系化支撑等四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化以,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上海市经信委领导指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把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优先布局方向。上海将充分发挥自身在人工智能发展上产业门类齐全、大数据资源丰富,智慧应用广泛、高端人才集聚的优势,全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上海市机器人行业会会长戴柳
在1月19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开发者大会期间接受第一财经专访
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据有关统计显示,在当届首次出现《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众多新词中“人工智能”受关注度排行第一,超过第二名“数字经济”一倍多。
2017年6月“人工智能”成为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会专题学习讨论内容。会议指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要努力打造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高地。要求上海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积极把握人工智能的重要机遇,加强学习、掌握新知识、把握新趋势。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在数据整合、平台建设、示范应用、产学研效率提高、产业生态支撑体系、产业政策等方面认真研究推进。要以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胸怀,实施好人工智能的人才战略。与此同时,要及时关注人工智能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包括政府管理体制、监管模式、新的社会问题、法律空白等挑战。会议明确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作为主要职能部门。
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2017年9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颁布《上海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项目指南》。
2017年11月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关于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意见》,上海将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机器人及智能硬件、智能无人系统及软件等为重点的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培育10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着力打造6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形成60个深度应用场景,建设100个以上应用示范项目。
2017年12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上海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上海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
2017年12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按照“系统布局、重点突破、协同创新、开放有序”的原则,力争到2020年,一系列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取得重要突破,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人工智能重点产品规模化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规模化应用,智能无人机等产品具有较强全球竞争力,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扩大临床应用,视频图像识别、智能语音、智能翻译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工智能整体核心基础能力显著增强,智能传感器技术产品实现突破,设计、代工、封测技术达到国际水平,神经网络芯片实现量产并在重点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开源开发平台初步具备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能力。
——智能制造深化发展,复杂环境识别、新型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技术装备中加快集成应用,智能化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预测性维护等新模式的应用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工业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人工智能产业支撑体系基本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高质量标注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建成并开放,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测试评估体系及安全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发展环境更加完善。
2017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先其他省市发布《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人工智能对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精细化治理的引领带动效能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成为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产业集聚地和人才高地,局部领域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基本形成与超大型城市运行相适应的人工智能深度应用(Application)格局。人工智能应用内涵不断深化,打造6个左右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形成60个左右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建设10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
——基本形成达到国际主流水平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Innovation)能力。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显著提升,在部分关键领域达到全球先进水平,建设10个左右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重点产业(Superior Industry)集群。人工智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建成5个左右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10家左右人工智能创新标杆企业,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
——基本形成创新活跃、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融合生态(Harmonious Ecosystem)。基本形成人工智能人才高地,人工智能引领创新创业活力迸发,数据资源汇集流通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设施能级显著提升,形成“东西互动、多点联动”的空间布局。
到2030年,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