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在全市形成“1+X”智能制造发展空间布局


       “一台机器人可以替代六个工人,一个工人现在成本最少每年6、7万元,一台机器人一年可替代约40万元的人力成本。”在今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市经信委副主任吴金城用自己在富士康旗下一家企业的调研数据,来形容智能制造的重要性。

  

       推进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对上海来说,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网络强国”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也是上海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今年初,上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上海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模式和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力争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应用的高地、核心技术的策源地和系统解决方案的输出地。吴金城说,为实现这一目标,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到2020年,在细分市场培育10家左右具有引领性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提升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满足上海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需求,并具备为全国其他省市提供服务的能力。同时,聚焦汽车、装备、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等重点产业,建设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培育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此外,在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下,推动10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

  

       据吴金城介绍,为实现“十百千”工程目标,上海将加强平台建设和载体建设,在全市形成“1+X”智能制造发展空间布局,“1”即由临港形成的上海智能制造主示范区,“X”是在松江、嘉定、浦东、宝山、闵行等区域打造若干个智能制造集聚区。

  

       同时,加强智能制造标准制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能力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外企业及行业组织间智能制造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模式和机制,推动智能制造效益分享应用机制、智能制造融资租赁应用机制和智能制造生产能力共享应用机制。

 

       此外,搭建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推进该平台围绕智能制造的发展需求,承担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研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开发、标准及试验验证、技术成果转化等任务。最终,将上海打造成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区。

  

“要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吴金城说,上海自贸区、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临港双特政策、松江G60走廊等都为上海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和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