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戴柳:打造上海机器人生态圈和产业升级高地的战略思考


       发展机器人产业是上海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上海机器人行业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为我们打造上海机器人生态圈和产业升级高地,应对发达国家的挑战,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实现与发达国家平行发展提供了可能。
      (一) 创新驱动,深入探索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模式
        1、发展思路:
        1)优化产业布局,实现技术突破,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自主、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的创新体系,支持在共性技术领域具有优势的企业及研究机构,自主开展攻克关键技术,鼓励创建自主品牌,强化自主知识产权培育;
        2)鼓励企业开展对国内外先进和成熟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带动上海机器人产业链整体向高端化发展;
        3)大力发展机器人服务业,推动机器人领域的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加快向研发设计和销售两端延伸,积极推进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融资租赁、试验检测等增值服务,充分发挥最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优势,鼓励扶持机器人集成应用商,拓展生产服务型企业市场。
        上海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在宝山、金桥、康桥、嘉定、松江、金山等都建立了机器人产业园区,园区要发挥各自优势,按照集约集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园区主体做优做强,打造体现中国制造水平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升级高地。
        2、创新体制机制:
        在加快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总部)建设的同时,探索建立由政府引导的“上海机器人研究院”。
        1)组织高校、社会、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遵循市场规律,募集社会资金,建立开放平台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将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成果与市场化推进紧密结合,对产品实现迭代与优化,及早实现部分标志性产品市场化,发挥产业链串接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2) 以世界第一为标杆,探索科研组织新体制,建立符合科学规律、自由开放的科研制度环境,开展机器人关键技术攻关和共性技术凝练,启动包括人工皮肤/人工肌肉、肌电/脑电人体意图传感技术、新仿生材料、智能驱动材料、云控机器人等在内的原创性和颠覆性研究,引领上海乃至全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中心建设的贡献。
       (二) 协同创新,实现核心零部件和高端产品重大突破
       目前,上海在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方面具备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龙头企业形成协同发展的合力,是实现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和高端产品重大突破的关键。
        1、倡导协同创新机制
        加大本土从事核心零部件企业、科研单位的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对关键零部件的攻关需要政府协调跨学科的资源,跳出传统的学科划分,整合各个领域特别是材料专家参与攻关;
         2、构筑技术研发体系
       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科技工作者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通过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发新产品、联合研发核心关键技术、联合培养人才、共同承担重大项目等方式,使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构筑以企业为中枢,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机器人技术研发体系;
         3、 实现关键零部件重大突破
        通过创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以利益为纽带,以创新共赢为目标,协同作战,攻克关键制造技术、应用技术和系统技术,加速推进成熟技术的市场化、科研样机的商品化,争取在伺服电机与驱动器、减速器方面取得突破和领先;
         4、 坚持价值链高端路线
        打造机器人高端产品,绝不能简单的将核心零部件进行组装,要同时加强软件系统设计水平与能力,借鉴KUKA发展模式,牢牢牵住高端机器人发展的牛鼻子—控制系统及软件;
          5、 加快机器人智造升级
        上海在软件产业、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以人工智能(AI)为突破口,深化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加快机器人智能化升级,引领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
       (三)开发共享,构建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
        上海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挖掘上海自身市场潜力,也需要利用长三角超级城市群发展的契机,构建机器人产业发展良好的生态链。
         1、争取技改专项资金政策支持
        以重大项目为引领,推进对企业自主研制的机器人、数字化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应用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项目、对产业与应用具有重大带动和战略引领作用的机器人首台(套)突破、示范应用、平台建设等项目,给予多种方式的重点支持。最近,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进行了一项摸底调查,“十三五”期间,包括库卡、ABB、德梅柯、新松在内的10家会员单位将实施30项重点技改和产业升级投资项目,总投资达18.1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超过5000万以上的投资项目9项。目前已申报技改专项资金支持。
         2、推进服务领域率先推广机器人应用
         1)加大机器人应用的宣传推广工作,采用用户补贴等方式,鼓励重点产业应用领域使用上海机器人产品。
         2)通过财税等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机器人产品的市场应用,特别是在某些高污染和高危险领域强制使用机器人。
         3)公共服务领域和特殊应用领域加强政府采购和定制,发挥机器人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作用,鼓励机器人技术的各种创新应用,在产业融合中发展机器人产业。
          3、共建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机器人产业链
         深入落实上海“十三五”规划中,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促进与上海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把机器人产业作为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智能经济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如果上海及周边城市优势占有方,甚至竞争对手联合在一起,集聚机器人产业的创新要素,通过优势互补、协同攻关、合作共赢,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就能推动整个长三角机器人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工服并重,培育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支撑点
        1、服务机器人大有可为
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预测,2015-2018年期间,专业服务型机器人销量将增加到15.2万台左右,市场规模会上升至196亿美元,接近2014年市场规模的5倍。与之相比,全球工业机器人2013年至2016年年均增速仅为6%,可见服务机器人的增速已经远超工业机器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劳动力成本飙升、残障人群需求上升,服务机器人大有可为。
        2、发展专用智能机器人
以医疗康复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养老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产品为切入点,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紧紧围绕核心需求,发展专用的智能机器人,在形成技术能力后,再拓展到通用机器人,形成对一类机器人的突破和技术储备和产学研、整机商与零部件商联合攻关的技术发展模式。
       “十三五”是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将深入思考“十三五”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机遇,高度关注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前沿布局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积极主动对接“智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把上海打造成为我国最大机器人“生态圈”、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中心、高端制造中心、服务中心和应用中心。
(摘自戴柳会长在第五届中国机器人高峰论坛上的演讲)